“犟老头”与他的“倔孩子”
——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王先华的故事
三十一团的防护林。
冬日的塔里木,气温骤降到了零下10多度。冷风夹杂着黄沙,把人的脸打得生疼。
“老王叔,我来了。”听见姚永川的声音,王先华就着白开水囫囵吞了几口馍馍扛起铁锹就往屋外走。
“永川啊,冬季树木干燥,防火是个大问题,可不能出岔子。”出了门,王先华同姚永川快步走向守望塔。“每天都要登上塔看一看,到林带里走一走。”姚永川告诉笔者,如何让这片防护林安全越冬,是王先华眼下每天盘算的事。
巡林闲暇之余,王先华打开话匣子,讲述了艰辛的治沙岁月。
三十一团的人字型栈道。
二师三十一团南靠塔克拉玛干沙漠,北临库姆塔格沙漠,两大沙漠的最窄处仅有3公里,恶劣的气候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团场发展。为了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从2000年开始,三十一团党委累计投资1460万元,发动团场广大职工群众立下治沙誓言,投身茫茫沙海,以愚公移山精神,在这两大沙漠之间建成了长11公里、宽200米,面积3300亩的生态林。
“那时三天两头刮沙尘。”王先华说,大风来了躲一躲,风沙过后,个个灰头土脸,刚栽的树苗也被打死了。压沙栽树却只栽不活怎么办?没人看守维护终将是前功尽弃。
“我来守!”当时三十一团治沙站的负责人找到王先华,问他愿不愿意干护林员这项工作,王先华想都没想就应下了。
把家搬到偏僻的防护站,吃水是一大难题,抽出来一桶水,小半桶是沙子,又咸又苦;春天常常狂风大作,窗户都要被风吹破,夏天蚊虫肆虐,晚上睡觉要把头蒙住……让王先华最心疼的是两个女儿,防护站距离团部6公里,很多地段是软沙,没有路,去团部一趟至少需要1个多小时。那时,两个女儿都在团部上学,每天天不亮,她们就得出门。春防虫、夏浇水、秋剪枝、冬防火,每天重复着巡逻、除草、扎篱笆、更换滴灌带的工作……这一干就是21年。
曾经的沙漠变成绿洲。
姚永川是去年加入到护林工作中的一员,虽然跟王先华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是王先华20年来如一日的坚守沙漠的精神和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深深地感染到了他。
“犟!”姚永川用一个词来介绍王先华。“好多人都说他岁数大了,可以退休了,可是王叔不答应。总说好多树苗还小,等他们长成大树了再退休。”姚永川说。
提起王先华的那股“犟”劲儿,他的小女儿王春燕有话说。“我跟姐姐好几次都劝爸妈跟我们回城里住,可是每次都被他们回绝了。爸爸总说这些树苗就像他的孩子一样,放心不下。”王春燕说,虽然拗不过他,但是心里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干这个工作不后悔,后悔我早就不干这个工作,去享清福了。我们这一代人吃了这个苦头,下一代人就能享受上塔里木的风景。”王先华说。
守望塔。
在王先华的住处,有一棵高达数十米的参天大树,这是21年前王先华当护林员时栽下的第一棵树苗。从筷子粗细到参天大树,它见证了王先华守林护林的全过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王先华登上高达31米的守望塔,一片挺拔的防护林像楔子一样插在两大沙漠之间,成功阻止了沙漠合拢。“风小了,树多了,沙不流动了。”王先华感叹道,现在真好。
王先华正在守望塔上巡林。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王先华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片林带。而他的“孩子们”也很“争气”,放眼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生态林在炎热风霜中倔强茁壮,恣意生长。
王先华正在巡林。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凯发备用app的版权声明: 1.依据《》,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凯发备用app的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凯发备用app的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