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年内将会出现极端高温,并且至少有10亿人将流离失所或被迫忍受极端高温影响,这就是当全球气温上升1℃的影响。”
8月18-19日,重庆北碚连续两天出现史无前例的45.0℃高温纪录,这也是新疆吐鲁番“火洲”以外地方出现的罕见高温。
截至8月21日15时,成都最高气温达到43.4℃,这也是成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气温。而未来三天,成都最高气温可达44℃。
19日每日经济新闻发布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发出“高温红色预警”:时间跨度“至少未来十年”》 时,有读者留言:“太热了,我要回老家。”另一位读者回复:“你的老家难道不是地球吗?”
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气候类型,今年,全球都在经受高温炙烤。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说,这种热浪天气将越来越频繁出现。
烈日灼心,高温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近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表示, 在50年内将会出现极端高温,并且至少有10亿人将流离失所或被迫忍受极端高温影响,这就是当全球气温上升1℃的影响。 “人类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逐步摆脱大自然各种强烈的疯狂的报复。”
热浪监测预警系统平均每天可挽救2.6人性命
2022年高温事件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极端性显著等特点,也已实际成为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事件,堪称世纪性高温事件。
夏季持续高温天气已对农业生产、电力供应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极端高温除了带来干旱,还会造成林火灾害、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出现复合型灾害。
图片来源:成都气象官方微博
nbd: 从目前的监测情况看,盘踞在我国的高温还将持续多久?
周兵: 预计21-23日,四川盆地、江汉、江淮、江南及陕西南部等地仍将持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普遍有37~39℃,局地超过40℃;同时,高温范围将向北扩展至陕西关中、河南、山东南部、苏皖北部等地。
24-26日,陕西南部、江汉、江淮及江南的高温天气将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或消退;26日以后,仅四川盆地、江南西北部、华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还将有高温天气。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秋季南方出现的高温事件,这个背景就是“拉尼娜现象”,广东等地出现了阶段性的干旱。 所以随着8月过去,9月、10月来临,还要谨防南方秋季高温事件的重现。
nbd: 目前我们的高温预警工作有哪些需要优化升级之处?像去年郑州暴雨,预警工作其实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高温方面有没有?
周兵: 这个问题非常好。(当时的)卫生部和中国气象局启动了“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警”,对高温中暑也发预警,就是说我们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温中暑的预警发布。
我国一直在尝试建立更具有针对性的高温与健康风险预警系统,即可以针对不同易感人群,而不是只对大众面上的预告。就跟传统的天气预报“今天在哪有雨”不一样,我们将来会发布到更有针对性的群体。
近期浏览了国外一些健康气象服务的状况。为应对热浪,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城市建立了基于气团分类的热浪监测预警系统。
根据 对美国费城热天气健康监测预警系统运行效果的评估,当有热浪发生时,其可以及时做出预报,平均每天挽救2.6人的性命,说明还是很有作用的。
日本lbw(life business weather)公司研发了基于天气的热障碍预测系统,在夏季为公众提供高温中暑预报服务。当输入年龄、性别、血压、排汗、身型、室内或室外的生活方式等个人信息后,可获取定制的中暑等级预测信息及预防和治疗建议。
日本地方政府还积极开展热屏障预警实践。以熊谷市为例,利用市内建立的30余个湿球温度指数仪监测,对人体可能受到的热强度做出评价和预警,可随时通过移动电话端向公众传递信息,并根据网站访问者的反馈验证预报结果。
我想将来在预警方面会有更加细致精细化的服务。比如说父母在南方生活,子女关心他们夏季怎么过。那么将来如果有机构能够做出这样的app,每天能根据天气情况和老人的健康数据给出针对性建议,这会是大家都愿意使用的。
“升温40℃!这是南极啊,极冰覆盖的地方”
全球同此凉热,高温背后的问题远比人体上不舒服更为复杂严重。热浪炙烤下,一些维护地球生态稳定的气候临界点被突破。
北极海冰不断减少、格陵兰冰盖融化速度加快、北美洲北方针叶林开始出现大量的火灾和虫灾、北半球俄罗斯永久冻土开始解封、大西洋经向翻转海流速度开始变缓、亚马孙热带雨林降水减少频繁性干旱、澳大利亚暖水珊瑚开始大面积死亡、西南极冰盖融化速度加快、东南极威尔克斯冰盖加速融化……
世界气象组织曾警示称,人类需要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图片来源:央视网快看视频截图
nbd: 在全球范围内,今年的高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兵: 今年夏天主题词就是一个字“热”,而且是越来越热,这种热的程度极其罕见。体现在具体点位的温度绝对值突破历史最高、持续时间历史最长、40℃以上的覆盖范围历史最广。所以其极端性、显著性、广泛性方面都创下了历史纪录。
再来看国际的情况,今年以来各地都相继出现了高温热浪事件。今年北半球西欧、南欧、西亚、中亚、东亚、美国、非洲等地相继出现持续高温热浪事件,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等地出现超40℃高温热浪,多地突破历史极值。2022年欧洲遭遇世纪性干旱,堪称五百年以来最严重,欧洲旱情观测站图显示,欧盟有47%的土地处在警告状态。
受南亚季风影响,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春季,今年春季南亚多国的气温超过45℃,直逼50℃,这是非常严峻的。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视频
早在今年3月中旬,南极洲多个观测站都创下了最高温纪录。康科迪亚南极考察站气温同比往年同期高出了40℃。我国的南极昆仑站在4天里升温也达到了38.1℃。这是南极啊!极冰覆盖的地方。北极同样在3月出现气温超过历史同期30℃的情况, 南北两极季节相反,但在同一时间出现了幅度达30-40℃的升温,这绝对不寻常,极其罕见。
2021年6月,一场热浪席卷北美西部,为加拿大创造了49.6℃的历史最高气温纪录,并导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气温升到54.4℃,地方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美国高温热浪创下了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127年间历史“最热6月”。
nbd: 听上去2022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会成为全球高温的分水岭吗?
周兵: 我们回过头看, 2003年,横扫欧洲的致命热浪导致约3.5万人死亡,这可能是科学家在21世纪初就开始跟踪的酷暑趋势的预兆。 我国从21世纪以来也经历了2003年、2013年、2017年和2022年,四次较为明显的高温热浪事件。今年的严重程度已经超越了此前几次,成为世纪性的高温热浪事件。
从2003年到2013年,2013年到2017年,2017年再到2022年,我们可以看到高温热浪发生的间隔频率在明显缩短。从10年到4年,2022年让人们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多发、广发、强发又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以前我们讲极端天气广发、频发,大家感觉不太深,但现在整个北半球都处于极端高温笼罩中。有专家说“气候危机纪元”已经到来,这词有些危言耸听。我也提出一个思考, 这是否预示着全球变暖,使得北半球将进入“超过40℃的高温时代”?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但还需进一步的观察和科学考证。
图片来源:央视频截图
全球气温上升毫无疑问可归咎于人类
我们正在挑战人类适应能力的极限
碳排放被认为是这场罕见热浪的“罪魁祸首”。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引起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现在,全球变暖已从“幕后”走向“台前”。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表示,“除非发明出从大气中清除碳的方法,否则海平面上升、海洋变暖和酸化将持续数百年。”
如果碳排放增长趋势延续,一个世纪后,全球气温将继续上升至少2℃,造成海平面升高十几米,地球上75%的沿海城市将被淹没。
图片来源:摄图网-id:307730737
nbd: 这么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为气候变化发出预警,现在大家终于意识到了吗?
周兵: 在科学界,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几乎全部的气候学家认为,人类的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为此,在2016年4月,175个联合国的会员国签署了旨在遏制全球变暖的《巴黎协定》。
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用第六次气候评估报告(ar6)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全球气温上升毫无疑问可归咎于人类,我们正在挑战人类适应能力的极限。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这份报告是向人类发出的“红色代码”。
这一记警钟可以说“震耳欲聋”,证据无可辩驳: 化石燃料燃烧和森林砍伐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正在扼杀我们的星球,并使数十亿人面临直接风险。 全球变暖正在影响地球上的每个地区,其中许多变化变得不可逆转。
我们再也不要怀疑全球变暖,以及科学家的预警了,我们要切切实实用行动来使得变暖的地球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要控制升温的速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格陵兰海冰,之前慢慢化大家不注意,现在融化速度已经要到不可逆转的程度了。这不是3年、5年、10年能够重建的,它是上万年、几千万年才积累形成的。 一旦破坏到难以修复的时候,人类就只剩悲哀了。
nbd: 应对气候变暖,普通人具体可以做什么?
周兵:在减排方面,我们常说有五个层面:国际社会经验与相互合作、国家或地区自主贡献与政策层面的重视、行业与企业约束和发力、社区和公众的参与、低碳绿色行动科学传播。公众并不游离在这个话题外,事实上公众的参与会事半功倍。在生活排放的众多来源中,最重要的是出行、居住和饮食,分别占生活方式排放量的17%、19%和20%。这也意味着,上述领域有极大的减排潜力。
将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作为改善生活环境和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指标,广泛宣传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建立完善推动绿色生活消费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全民参与行动新局面。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我们提倡低碳出行,到底怎么才算呢?比如我从北京到上海出差,往返乘坐两次飞机,那么我因为坐飞机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需要种6棵树来才能补偿。
但如果我没有去种树,那么碳排放就只会累增,不能被中和掉。我们就可以看到个人行为对碳排放有很重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小例子,我们现在快递业务非常多。大家去取一个快递,其实就相当于开车8公里,因为据测算,平均每个1千克内的小件快递在包装环节产生的碳排放有983克。我们是不是可以慢慢更约束一下个人行为了?在实际的减排过程中,一定要有公众参与才能完成。未来我们的科普、科学传播是很重要的,当然,像媒体、专家更要走在最前沿。
此前报道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发出“高温红色预警”:时间跨度“至少未来十年”
编辑|陈俊杰 孙志成
统筹编辑|易启江
校对|王月龙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如果您不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凯发备用app的版权声明: 1.依据《》,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凯发备用app的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凯发备用app的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